温尼伯站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接送 租房
查看: 424|回复: 0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资讯]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丨人民音乐家吕其明:把一生融入这面“红旗”

[复制链接]

14万

主题

14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有bug,有问题请私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4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20:1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  

6月29日,伴着自己谱写的《红旗颂》乐曲,91岁高龄的人民音乐家吕其明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当时内心无比激动!多么熟悉的音乐,在建党百年时庄严奏响!”鹤发童颜的他沉稳地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的红毯上,微笑着向周围挥手致意。  



《红旗颂》这样“炼”成  

【35岁首创,54载磨砺】  

中国北京,天安门城楼,风展红旗如画。  

“《红旗颂》怎么写、写什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当时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要形成一个历史与现实、理智与感情的碰撞,我就想在这个中间找到一个切入点。”吕其明回忆道。  

这是1965年“上海之春”音乐会的一篇命题“作文”,著名指挥家黄贻钧给35岁的青年作曲才俊吕其明出了这道题,一批老艺术家也支持帮助他。“当时,我作为后辈是很惶恐的。怎么办,首先就是去一线体验生活。”吕其明说。  

《红旗颂》的诞生不是偶然。吕其明把自己的身心都融入这面“红旗”中。他10岁随父参加新四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背着心爱的小提琴随大部队进驻上海,从此落地生根,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音乐事业。  

“我脑海里,最终将‘红旗’锁定在了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那面历史性的五星红旗。选取了《义勇军进行曲》起头的旋律,紧扣《红旗颂》的主题。”他说。  

为了创作,他到造船厂生产一线体验生活,看到新中国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他豪情万丈,为《红旗颂》又增添了奋发有力的进行曲节奏。  

多年来,他还一直觉得1965年首创首演的《红旗颂》“功力尚浅”,没有达到“一锤定音”的级别。他仍反复推敲、修订,这部作品他足足改了半个多世纪。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旗颂》首演54年后,最终宣布定稿。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吕其明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杰出交响乐作曲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电影音乐创作和配乐工作者。他累计为60多部电影、200多部(集)电视剧创作音乐,同时还创作了10多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代表作除《红旗颂》外,还有《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多首歌曲被广为传唱;他配乐的电影作品有《铁道游击队》《红日》《庐山恋》《城南旧事》《焦裕禄》等。  

从拉小提琴,到掌握多门乐器,成为作曲家,尽管精通西洋交响乐,吕其明始终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家喻户晓的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就是经典案例。在给电影配乐时,他坚持运用接地气的民间乐器。  

吕其明创作的音乐,代表中国走向了世界。传世经典《红旗颂》曾吸引祖宾·梅塔等外国指挥家来华指挥;《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则突出山东民歌特色,与电影情节相得益彰,受到中外音乐爱好者欢迎。  



红色基因化作“音乐密码”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对吕其明来说,这也是激励他不断创作的“音乐密码”。  

【15岁在老乡家昏暗的油灯下入党】  

1945年的一个夏夜,在新四军某师驻扎地,在老乡家昏暗的油灯下,吕其明与另外两名少年一同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对着因陋就简自制而成的一面党旗庄严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这三名党员,都只有十五六岁的年纪。让吕其明没有料到的是,后来在战争中,两名与他同日入党的同志都牺牲了。“我一直觉得我是幸存者,我更要坚持下去,为党和人民办事,一辈子就是创作音乐,给老百姓听。”他说。  

【《红旗颂》中也有对父亲的思念】  

影响吕其明一生走革命道路的不仅是英年早逝的同伴,更重要的是他的父亲、革命烈士吕惠生。  

吕其明回忆,1945年秋,自己刚入党不久,当时并不知道父亲吕惠生已经在一次大撤退中被敌军在长江江面上抓捕。“直到1946年春,父亲于1945年11月英勇就义的消息才传到新四军军中。”他哽咽道。  

“我父亲是我革命的领路人,是他把我送进了新四军抗敌剧团;后来我又得到了贺绿汀等老一辈音乐家的指引,在军队里开始学习小提琴。”小小年纪当上文艺兵后,吕其明与父亲见面相处的机会并不多,但长辈点滴教诲,他常怀于胸。  

“记得父亲曾用鲁迅先生的诗考我。我当时被问傻了,我不知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而父亲教育我——‘横眉冷对’就是对敌人要坚决斗争,而对人民要像‘做牛马’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父亲把一生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红旗颂》讴歌党和人民,讴歌先烈,其中也有对我父亲的思念。”吕其明说。  



英雄的“红旗”再出发  

【活到老,奉献到老】  

在吕其明眼中,搞艺术要有奉献精神。多年前,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邀请他为纪念馆谱曲,他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但与馆方约法三章:一不取报酬,二不住高级宾馆,三不见媒体不宣传。他以一个普通党员和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到纪念馆瞻仰学习,寻找创作灵感,坚持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半年后《雨花祭》诞生。这部15个乐章、时长约1个小时的音乐作品,深沉、委婉,令人听来思绪万千。之后,他又义不容辞地创作了《龙华祭》,献给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烈士们。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吕其明深受感动,他以早年为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的组曲为素材,又全力创作出单乐章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经过近一年专心打磨,今年“七一”前夕正式定稿。  



【《红旗颂》管乐版问世】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据说全国有上万支业余铜管乐队正在翘首期盼我们这本《红旗颂》管乐版总谱和分谱,还要配录整首曲目,这很重要。”吕其明在“七一”前夕告诉记者,沉稳中带着一丝急迫。  

6月的一个午后,吕其明来到上海爱乐乐团与管乐演奏者及指挥一起做最后的“精雕细刻”。花了约2个小时,乐队根据他最新修改的管乐版总谱和分谱完成了《红旗颂》的录制。  

初夏的上海时阴时雨,闷热难耐。吕其明全程指导录制,洪亮的嗓音在排练厅的音罩内回荡。  

“希望上海音乐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红旗颂》管乐版总谱和分谱,可以帮助更多渴望表演《红旗颂》的乐队,这是《红旗颂》谱系中的一个新品种。”他爽朗地大笑起来。  

90多年的人生路上,吕其明始终坚持用音乐倾诉对“红旗”的爱。“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党和人民创作!”老人眼中透出坚毅和执着。
【郑重声明】温尼伯站坛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温尼伯站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5, 2025-9-30 12:09 , Processed in 0.460912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温尼伯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by Winnipeg Chinese Media.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