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伯站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接送 租房
查看: 162|回复: 0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资讯] 时政新闻眼丨陕西考察第二天,这个主题很鲜明

[复制链接]

14万

主题

14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有bug,有问题请私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4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14 20:1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市绥德县考察。当天的四个考察点,都重点指向一个主题——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三次到陕西考察,每一次的行程当中,传承都是一条清晰的主线。在绥德,总书记看了哪些有意义的地方,希望传承的又是什么呢?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守精神财富 做忠实传人  

陕西既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抗战时期,绥德是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人口约占整个边区三分之一。1941年1月,中共绥德地委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第一个地委组织,当时就驻扎在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九真观。  



9月14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围绕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展开实地调研。  



在绥德地委带领下,绥德分区发展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分区。  

在绥德地委旧址,有一面2米多高的展架格外醒目,上面是毛泽东的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绥德地委下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5个县。1947年秋天,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期间,应邀给佳县县委题下这13个大字。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立场的鲜明表达。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正是党的七大概括的我党三大作风之一。  



今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守精神财富,做忠实传人,这是总书记考察革命旧址的深意。6年前赴陕西考察时,他强调,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结合时代条件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绥德实验中学:  

传承的不只是校址,更是精神血脉  

绥德这片光荣的土地,既诞生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地委组织,也诞生了陕北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这就是1924年由革命先驱李子洲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建的中共绥德(四师)党组织。  

如今,学校旧址上已经创办起了绥德实验中学。14日上午,习近平走进学校,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等展开调研。  





1923年,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办(后更名为绥德师范学校)。第二年,共产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李子洲出任校长。李子洲到任后,去北京向李大钊汇报情况,在四师创建了中共绥德党团组织,学校成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  



△李子洲同志。(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提供)  

李子洲提出“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开设《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课程;确定“发展青年身心、培养积极道德、注重科学教育、造就优良师资”的办学宗旨,组织开展读书会、时事报告会、文艺演习会等活动。  

绥德师范由此开启革命教育时代,先后培养出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马明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作家柳青等杰出人才。  



传承了绥德师范办学旧址的绥德实验中学,也传承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爱国为民的精神血脉。学校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开设书法、绘画、音乐、武术、剪纸等20多个艺术社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从绥德师范学校到绥德实验中学,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绥德非遗:  

非遗不“遗” 光彩绽放  

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总书记在今年7月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时还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当天的一项行程有着特殊的意义——赴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调研。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由陈列室、展演厅、传习所、剧场四部分组成,涵盖了秧歌、唢呐、石雕、剪纸、柳编、泥塑等内容。其中,陕北秧歌、绥米唢呐、绥德石雕三项是国家级非遗。  







去年10月在广东潮州考察传统技艺传承情况时,习近平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就在上个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专门指出,“要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 ”。  

让年轻人爱上非遗,解决了这道课题,文化根脉才会生生不息。  



郝家桥村:  

乡村楷模“常青树”  

9月14日下午,习近平来到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  



70岁的侯志荣和老伴儿有令人羡慕的大家庭,一张“全家福”,热热闹闹有22口人。老两口把20多亩地流转出去,自己种些糜子和土豆,去年就有2万元的收入。  

去年底,郝家桥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3元。  





近年来,郝家桥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形成了集现代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多渠道增收。  



以富民产业为支撑,村里还建成了涵盖小学幼儿园、互助幸福院、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的全村服务体系。今年2月,郝家桥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郝家桥村的“楷模”称号,也是有传承的。  

早在抗战时期,郝家桥在共产党员刘玉厚带领下,通过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等办法,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水平,也支援了边区生产建设,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村。“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刘玉厚两次出席在延安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被授予边区劳动英雄。  



每次到陕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提到延安精神 。他说,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郑重声明】温尼伯站坛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温尼伯站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5, 2025-7-9 13:46 , Processed in 0.070883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温尼伯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by Winnipeg Chinese Media.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