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伯站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接送 租房
查看: 172|回复: 0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资讯] 第一观察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三个“共同体”

[复制链接]

14万

主题

14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有bug,有问题请私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4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08:2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着“共同体”责任意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动力。  

万物并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提出的。  



2021年5月4日拍摄的陕西陇县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实践出真知,理论之树也常青。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将“草”纳入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我国草原约占国土面积的41%,是主要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保障黄河安澜,必须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2020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  

字数五变六、六变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是尊重自然规律,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二是处理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关系,以水定绿、以水定林、量水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些地方种树还林,把农耕地改了,有些地方不适合改造沙漠,反而花高成本去改造,这些都不行。首先要做好研究、搞好规划,朝科学的方向去改造,不顾实际就会南辕北辙,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  

生态文明新形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100多年前,面对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马克思忠告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  

随着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面临严峻的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中国也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类文明要往哪里去,中国怎么办?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先进的政党,总能在最迫切需要的时刻,直面时代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回答。  



2020年12月29日拍摄的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莲花山景区,这里曾是一座废弃矿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2013年5月2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根本大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针对时代重大问题,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中国共产党人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这是执政自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换。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从工业革命开始,环境总是服务于发展。如何既让几千万人摆脱贫困,又保护他们的自然环境,平衡似乎不可能实现。现在这一切该改变了。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概念。  

环球同此凉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路径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这样紧紧联结。美丽地球家园作为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路径。  



2021年5月17日拍摄的江苏溧阳天目湖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沙尘暴以及雾霾没有国界。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共同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天下为公”中国思想获得了时代的绿色底色。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个多月前,4月30日,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作出重大宣示、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主张,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这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以正确的义利观,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态文明路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中国人民给人类未来的绿色答卷。  

主笔:王立彬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统筹:邹伟、董峻、王绚  

视觉 | 编辑:杨文荣、郝晓静、唐兴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郑重声明】温尼伯站坛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温尼伯站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5, 2025-5-15 16:06 , Processed in 0.069101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温尼伯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by Winnipeg Chinese Media.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